close

講題:多層次的班級經營

講者:孟瑛如

為符合上述維持班級授課過程流暢的原則,故而在班級經營層次上乃以預防、非語言、語言及行為改變技術層次為先後排序,而在班級經營的過程中,若有教師所無法勝任處理的特殊個案時,與輔導室保持密切聯繫成立專案輔導或運用其他資源亦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法。

 

壹、預防層次

一、教室佈置:教室的環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富有學習氣氛的環境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整潔、乾淨、明亮當然為首要條件,然對於資源班學生而言,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及營造學生向心力的氣氛亦頗重要。減少不必要的刺激,例如:過於零亂的空間規劃與雜亂的教具陳列,皆會分散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故而只要掌握該原則,例:教具使用教具櫃,空間規劃合宜,教室不近馬路邊等皆應注意。至於營造向心力部分,由於資源班補救教學科目多為接受安置學生不拿手或學習困難的科目,如何將學習不拿手的科目變成一件愉快有趣的事,且學生願意至某處再多花時間學習該科目,便成了資源班佈置時要注意的要點,教室學生背對的那面牆通常為一般教室佈置的重點,可作為陳列每位學生學習成果或分享心得之處,定時更換,多數資源班同學的作品於普通班中可能沒有陳列的機會,資源班中能給予這種機會,可增進學生的向心力與成就感,而至於黑板邊的牆壁空白處,則可佈置成學習角,上可陳列本週學習主題或注意事項,時時提醒學生學習上應注意的事,以上的這些佈置,皆以更換容易為原則,可用磁鐵板、透明袋抽換或萬能毛粘布等方式以適應資源班中服務學生年級及班別皆多元化的情形。

二、班級幹部:班級幹部形同老師的小內閣,資源班班級人數每一階段時間的服務人數雖不若普通班班級人數多,但仍應設班級幹部,善用班級幹部可培養同學的榮譽感,同時亦能使老師於教學過程中得到事半功位的效果,擔任資源班幹部後,也會使得同學會更樂意且準時到資源班上課。資源班教師也可建議普通班教師給予資源班的同學在普通班上課時擔任幹部的機會,提供該位同學激發榮譽感或學習潛能的機會,故而該幹部可以是教師自創的教材教具股或小助教,上課時一方面給予過動學生合法的活動機會,同時利用其協助教師操作教具或指出重點的機會,使其更能集中注意力學習,也可以是作業股或是大家輪流作的排長,幹部位置之運用,巧妙存乎一心。

三、班規設立:資源班因同一階段時間的服務人次較少,常忽略班規的設立,其實與學生共同訂定一些班規,更能增進學習的效果,唯因資源班的同學多數皆伴隨有注意力及短期記憶的問題,故而班規之設立最好不要超過三項,陳述上以簡單、清楚、正向、可行為原則,亦即陳述的語句儘量採簡單的正向直敘句,清楚明確的訴求,是學生可以達到的標準,例如:「上課要注意聽講」會比「上課不要不專心」好。


貳、非語言層次

一、身體接近:通常愈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同學,教師愈會安排他坐在靠近老師的位置,如此教師不僅較能掌握該生的上課情形,同時在權威體身體接近的原則下,學生的上課行為亦會隨之改善。

二、臨近增強:在班上責備同學容易導致師生負向的學習互動情緒,若是能適度的稱讚教師所期待的行為以吸引學生來達成目標,如此便能既不打斷上課流程又能達成教師班級經營的期望,亦即採取稱讚鄰近同學正向行為的機會以減低行為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例如:教師期望同學皆能端正坐著上課,但甲卻坐立不安,附近的乙則符合老師期望,坐得非常端正,教師即可於講課流程中提示:「現在老師要講一個重點,請大家注意聽,要坐得很端正注意聽,就像乙同學一樣哦!」如此可在自然情境下,促使甲模仿乙的行為,乙也會因受到稱讚而更期盼能符合老師的期望。

三、提示行為:教師可於講課流程中很自然地將同學的名字或行為融入課程中,採機會教育的方式來隨機提示同學的課堂不良學習行為,如此在可隨機提示同學的課堂不良學習行為,亦不打斷上課流程的方式下,達到班級經營的目的,例如:王小明與張小美上課時出現不專心的行為,教師正在講授「黑羊白羊要過橋」一課,可將黑羊白羊隨機換成王小明與張小美的名字,通常聽到自己名字時,注意力皆能自動回到發聲源,則教師可在自然情境下達到矯正上課行為的目的。

 


參、語言層次

語言層次的班級經營策略是希望孩子能在具體的言語中學習到該如何作,故而若稱讚時,要能做具體式的稱讚,使學生下次若要重覆做該行為時有明確的遵循標準。亦即掌握他聽完你的「具體」稱讚後可以再照做一遍的重點!同時多採用正向語句的方式。老師與家長若不能接受孩子在上課時到處走動,不要只是要求孩子「上課不要走動」,而是應給予孩子正向的句子如「老師希望你上課安靜」;對於有衝動思考的孩子,不要僅對他說「你答錯了」而是「你想清楚了再回答。」;對於訓練孩子的檢討策略,可告訴他:「看完考卷覺得沒有錯了再交給我。」如果找出錯誤則給予獎勵。而不是「你現在才找出來,太差了吧!」說冷言冷語的話,是很容易,但沒有做到同理心是很難理解孩子的痛苦。而在責備學生時,亦需有具體的事實及可以如何改進的建議,而其若能照著教師的建議或是表現出任何改善行為時,即可予以具體稱讚,使學生能在即時回饋的情形下繼續持續正向行為。關於具體式稱讚與責備的原則在本章第三節有更詳盡的敘述可參閱。

 

肆、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與應用,已有許多學者提及(陳榮華,民75;黃正鵠,民80;吳武典編,民83;施顯烇,民84;林正文,民85),本節不再贅述,而只針對筆者於資源班實驗教學中,所採用的某些行為改變技術及其在應用上應注意的重點做陳述。於資源班整體班級經營實施過程中,通常我們會先採代幣法(年長的孩子則採行為契約法),約定要改善的目標行為,同時對該目標行為的相關不良行為採忽視法,配合學生情緒及行為輔以隔離法,若有過失行為時,則輔以過度矯正法,對較年長的孩子則可輔以軼事記錄法與自我控制法。

一、代幣法:代幣法是一般在國小中常用的行為改變技術、教師通常會建立一種交換系統,使學生於表現適當行為之後可以獲得兌換多元化報酬的一種設計,實施過程宜遵守(一)約定明確目標;(二)指出適當增強物;(三)彈性調整與評量目標及增強物;(四)削弱代幣制。然而對於資源班同學實施時,還應注意下列數點:

(一)公平原則:所有同學都應有自己要增強的行為,所以所有同學僅是目標或增強物上的不同,應一起納入代幣交換系統中,避免單獨實施,造成同學間認為老師不公平。

(二)有意匱乏原則:凡是列於增強物中的物質增強部分則應於家庭及學校中皆予以控制,使學生僅能由代幣系統中得到此物,增強其改善的動機。

(三)特殊原則:現今孩子多數處於富裕的環境中,故而對於一般物質增強可能誘因不夠,教師與家長可在增強物上增加其特殊性,例如:一隻普通原子筆上有老師的「好學生」章,簿本上有老師的勉勵語及親筆簽名,極難得共同出遊的家庭可因其累積的點數兌換共同出遊一次。

(四)集中原則:資源班的孩子多數有注意力及短期記憶的問題,故而每次選定的目標行為最好勿超過三項,然後再根據其改善進度逐步調整,避免因一次列項過多,過度分散學生注意力,反而延誤進度與動機。

二、忽視法:所謂的忽視法乃是經由不理會某種行為以減低某種行為的出現次數,亦即在其出現我們不期待的行為時,教師會想辦法轉移其注意力,而在任何時候出現期待行為時,予以稱讚,避免落入「做好是應該,做壞則責罰」的負向循環中。平常我們的管教態度常流於「做好是應該」,這樣的孩子通常沒有成就感,尤其是家中有二個孩子時,學障的孩子會覺得他什麼都比不上另一個孩子,常感苦惱,而正常的那個孩子也是很痛苦,為什麼父母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學障的孩子身上,寫作業時只有自己乖乖的寫,父母根本不管我,寫完之後還要做家事!又如課堂上的情形也是如此,因為某某同學表現不好,只要他肯交作業,就會給予獎勵品,但其他孩子天天按時交作業卻可能什麼獎勵也沒有,如此會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滿。

我們所有目的是希望孩子好,不管是正常,或是學障的孩子,要掌握的要點是在與孩子講話時,將孩子做好的地方具體點出來,孩子才知道下一次應該要如何做好,而不是他做不好,我們才去講他。舉例來說,有一種拍手找領袖的遊戲,若小明是領袖,當我遠離小明時掌聲變小,當我走近小明時,掌聲變大,在不斷嘗試、調整之下,大家會猜到領袖是小明。如果我們用的是鼓掌遊戲,你會看到出來猜領袖孩子滿面笑容;若遊戲改成帶一把尺,被選出來猜領袖的孩子若走對方向則不打,走錯方向或停滯不前皆須挨打,如此被選中玩猜領袖的孩子在過程中會非常痛苦,但。這就是我們平常教育孩子的方式,故而若有機會應加改善。至於善用忽視法的要訣則為:

(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非直接指責孩子的行為

有很多現象可指出中國父母或老師有做好是應該,做壞就指責的觀念。比如孩子考第三名,外國父母通常給予稱讚,而中國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往往可能是「第一名、第二名是誰?他們都考幾分?」,如果孩子考第一名,中國父母會說「下一次要保持」,不容許一點點的出錯。這種負面的做法常讓孩子沒有彌補的機會或是需要永遠保持完美。

(二)決定要忽視到什麼程度

是指比例發生的程度。比如孩子以前只要寫作業2小時就會走動十次左右,但今天只有走動了八次,就可以稱讚孩子表現進步,不要只去注意孩子不專心的程度有多少,這樣反而會有反效果。

(三)行為目標要達到何種程度

和孩子的能力有關,依孩子的能力設定,若發現低估了就提高,而不是一開始即給予非常高的界線,當孩子發現目標太高而很難達成時,便較容易產生挫折感,或拒絕嘗試。

(四)決定要使用那種忽視法

你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讓孩子產生不當行為的地方有事做。比如有些智障的孩子有自慰行為,我們可以界定為孩子在自己的房間內自慰是可以接受的,他在外面則不行,但告知孩子時,要結合認知與行為改變技術。例如要求孩子出門時手拿皮包或物品,讓孩子沒有多餘的手去摸自己的性器官。此方法就如同要求幼稚園的孩子排隊時要一邊唱歌、一邊手搭肩,其實主要目的是要維持他們的秩序避免吵鬧不休。孩子身體那裡是不當行為的來源處,就讓那裡有事做。

三、隔離法:借由取消某人獲得注意與獎賞的機會以減少其不適當行為發生次數的一種方法,通常循1.明確界定目標;2.測量行為;3.訂定終點行為;4.決定隔離地點與時間長短;5.與被施行對象解釋施行原因與討論施行方式;6.實施隔離等步驟來進行。然在實施過程中宜注意下列要點:

(一)安全原則:實施隔離的地點以教師或家長能監視安全的範圍為主,故而若在家中,可能廚房、廁所皆有安全上的顧慮,若於餐廳或客廳中置一呼啦圈,命其隔離於其中,若遵守規則則稱讚,若違反規則則延長時間或採其他懲罰方式。教室中則四個角落會是較好的選擇,避免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同時以不妨礙該生之受教權為原則。

(二)參與原則:與學生討論欲實施隔離的原因及施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可以明確瞭解老師的要求,同時明白若在隔離時再度違反規則可能發生的後果。

(三)時間短次數不限原則:每次隔離可以時間短但不限次數,避免長時間的隔離會有教師所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或是學生已忘記當時為何被隔離的原因,若在隔離後,行為有改善時令其回到原來位置,反使學生較有反省及改善行為的可能。

四、過度矯正法:即是指塑造一個比錯誤發生前更好情境的一種方式,也是讓學生學會自我負責的方式,因此所有矯正行為必須和錯誤行為產生關聯,學生方能藉此反省,而非因懲罰而惱羞成怒,但矯正之前的討論與示範,與矯正之後的稱讚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的懲罰必須掌握過度矯正法原則,亦即所有懲罰必須與其過失行為有關,讓孩子由懲罰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矯正原則分三種,例如:若打破了花瓶,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歸還,叫做「單純矯正」;若歸還花瓶外,再加束花以示道歉,即是「過度矯正」;如因打破的是清朝的花瓶,還也還不起,而被老師指派整理原來放花瓶的桌子以示彌補,叫做「部分矯正」。

就過度矯正法而言,例如:老師在學校中則記錄孩子走動或做其他事(如:故意於上課中不斷要求上廁所或喝水)的時間,要求孩子在上課中佔用了多少時間就要在下課時還給老師,讓孩子不能達到故意做其他事而不用上課之目的。所有的處罰必須與孩子本身的過失行為有關,而不是在不專心上課時罰他寫作業或做其他事,因這與孩子的過失行為無關,孩子容易因此惱羞成怒或無法體會懲罰意義。比如開車超速,警察若罰你交互蹲跳而是罰單,你會覺得警察正在找你麻煩而非你應得的懲罰,但我們卻常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孩子。

對於說謊或偷竊行為,家長提到孩子會說謊或偷竊,如果孩子的謊話與課業有關,採用過度矯正法的方式是要孩子去補寫作業,或假裝要與老師討論作業內容,和孩子強調這是「我們」要去解決的問題,而不要貶低孩子。若孩子撒謊,只講片面的真話,當孩子在學校裡挨打時,卻對父母說老師如何的不好,母親可以對孩子說:「媽媽希望聽到真話!」以引導孩子說真話而不是僅指責孩子說謊,才不致於變成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戰爭或自已與孩子中間的溝通障礙,家長要慎重和老師溝通,才能發現真實情況。對於偷竊的孩子,要讓孩子親自道歉賠錢,而不是父母去道歉賠錢,而在孩子說實話時應給予稱讚。在矯正孩子的行為之前,要做到討論與示範的工作,只要孩子肯做,就給予稱讚。

五、軼事記錄法:藉由記錄其不適當行為的每日發生時間、方式、次數等細節來幫助學生自我觀察與自我反省以減低其不適當行為的出現次數。於記錄其每日不適當行為的過程只要掌握不適當行為忠實描述,適當行為則詳細描述的原則即可,如此可導引學生往目標行為接近,例如:甲生很喜歡罵髒話,只要將其每日罵髒話的時間、地點、對象、內容記錄,中間若有友愛同學行為則詳細描述,並加正面評語,每日放學前請學生看完自己當日記錄並簽名,此法雖然頗耗教師時間,但實施起來卻頗具效果,可參考表1所附格式進行記錄。


表1  軼事記錄表

班級:                             日期:

姓名:

記錄者:

時    間

地     點

對    象

內                   容

 

 

 

 

 

 

 

 

 

 

 

 

 

 

 

 

 

 

 

 

 

 

 

 

                 學生簽名:

 

六、自我控制法:即藉由訓練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增強、自我懲罰、替代反應、刺激控制、自我指導等方法以達改善其行為的目的。

(一)自我觀察:應請學生觀察其正向行為出現的次數,藉由正向行為次數的增加以減少其負向行為。例如:常以粗暴態度面對同學的行為,我們可讓其觀察,每天做了多少友愛同學的行為。

(二)自我增強:須掌握任何增強物均需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原則,常忘了帶作業本的同學,在其記得帶作業本後,應獎勵其精美且上有教師簽名的作業本,使其更樂於帶作業本上學,就如同我們對減肥成功的同學,我們會鼓勵其買一套合身的漂亮衣服、營養食譜或書本,而非吃大餐。

(三)自我懲罰:須符合前述過度矯正法的原則,亦即所有懲罰皆需與過失行為有關,同時在學生無法確實執行原定的懲罰行為時,教師及家長可扮演監督的角色。

(四)替代反應:訓練學生先模擬欲出現不適當行為時可能有的替代反應,這很像我們常會要戒煙的人在想抽煙時嚼口香糖或是要減肥的人在想吃東西時嚼芹菜條替代一樣。我們可以讓學生設定自己想罵髒話時,改為在心裏罵,或是寫下來,想動手打人時,先在心裏數1、2、3,或是改為撕紙、寫下生氣的感覺等來發洩憤怒。

(五)刺激控制:協助學生控制會引發其不適當行為的人、事、物出現,例:每次都會在上學途中溜到租書店的逃學孩子,也許改變上學路線或由家長接送會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又如:班上的兩位同學總是常起衝突,將他們座位隔得遠些,同時要一位同學儘量走教室前門出入,一位儘量走教室後門出入會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六)自我指導:良好自我指導語的設計。可激發學生向上潛能,同時內化為其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例如對滿口髒話的孩子,其自我指導語可以是:「我是好孩子,我只說好話。」對暴力行為的孩子,自我指導語可以是:「我是好學生,我會友愛同學。」當教師及學生每次皆能在不當行為出現時提示指導語,久而久之便易成其行為的一部分,進而達到。

 

 

如何與教室中的過動學生互動[楊淑卿1] 

通常教室裡若有一兩個過動學生,而教師又不知道如何與這種學生互動的話,往往便會造成教室裡秩序混亂,師生同感挫折。國內大多數關於這方面的文章皆集中在探討過動學生的特徵、成因或類型上,本節將省略這些部分,而與讀者分享一些在教室中如何與過動學生互動的實際教學心得。根據筆者的經驗,在教室與過動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若能掌握下列原則,通常會收到頗佳的效果。

一、教室情境佈置:

(一)課桌椅儘量採取堅固,難以移動或弄翻的課桌椅。

(二)課桌椅上每次只呈現本次要教授的教材或活動所需的材料,使用完畢立刻收起,除了可保持神祕感,引起過動學生興趣外,亦避免其因玩弄各種教材教具而分心。

(三)教室中裝設地氈或吸音地毯,以減少噪音,但隔音教室非筆者所推薦。

(四)過動學生的座位安排宜儘量靠近教師,以掌握親近感及權威體身體壓迫感的原則。

(五)教室中應有隔離區,甚至可購置一張專為過動學生設計的隔離桌,其在桌子邊緣另有突起的三面木板,面對講台或教師的那一面木板可自由放下,不影響過動學生的上課學習,但在其需作獨自學習或活動時,可將該面木板復原,如此過動學生形同在一封閉的小空間中工作,較不受其他分心因素影響,其過動行為也較不易影響他人。

(六)教室中應有情緒角,有一遠離其他活動區的情緒安撫角落,可購置一些抱枕,懶骨頭或填充玩具等以為佈置,在過動學生情緒不穩或出現暴力行為時,將其帶至情緒角談話,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教師與過動學生的課堂互動:

(一)結構式上課法

結構式的授課法通常較適合過動學生,亦即每堂課的授課單元是環環相扣的,如此可減少其過動或分心機率,但在授課時可給予過動學生合法的活動機會,例如到講台拿取及分發材料。

(二)保持教學流程之流暢

面對過動學生在上課時的過動行為,應儘量採用教師之身體矯正法或是正向語句引導法,以不打斷整個上課流程為原則,避免過動學生或其他兒童更分心。例:過動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還未完成即想離座,教師可用手輕按其坐下(過動學生通常會被安排在靠近教師的位置,因此採用身體矯正應較容易)或是很自然的詢問:「你畫完了嗎?老師看看!」以阻止其離座行為,採用身體矯正或是正向語句引導法,會比一般的事後補救(例:待過動學生離座後再懲罰)或是負向語句引導法(例:「你又想離座了,是嗎?」)要使整個課程流暢度增加,亦可減少因其過動行為影響全班學習的情形。

(三)善用行為改變技術

面對過動學生的偏差行為,儘量採用非懲罰性的行為改變技術,最終以其能學會自我控制的內化行為為原則,在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中,對過動學生同時採用代幣法、忽視法、過度矯正法及隔離法,根據筆者經驗,通常會收到蠻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過動學生出現分心行為時,不去刻意提醒,只用正向語句引導法,若其有專心或其他適當的上課行為時,加以讚美並輔以代幣制,若其有較嚴重的不良行為時,則宜採用過度矯正法(任何負增強必須與其過失行為相關),讓過動學生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若其不良行為會影響其他同班同學時,隔離法將是個很好的考慮。

(四)身體親近與直敘句:

在與過動學生談話時,教師宜儘量靠近過動學生,甚至可將一隻手扶在其肩膀上,以減少其過動行為顯現的機會,或是蹲下與其平視,兩手略扶住過動學生的臉,以保持其與教師之目光接觸,對其談話時儘量以正向之直敘句為主,明白說出教師的期望、看法與感受,避免採用負向句或是反問句(例:「你覺得這樣作乖不乖呢?」),同時亦應避免過度的口頭讚美,過度的口頭化或聽覺刺激往往會對這種兒童造成干擾。

(五)具體式的稱讚或責備:

對一般而言性格上較衝動且邏輯思考力不佳的過動學生,太過廣泛式的稱讚(例:「你今天好乖!」)或是人格攻擊式的責備(例:「老師怎麼會教到你這種孩子!」)除了讓他無法再重覆良好行為或是充滿挫折感外,對實質上的幫助不大,若是能採用具體式的稱讚或責備,明確指出他對與錯的地方,通常收效便會大得多。在具體稱讚部分宜注意下列四要點:a) 採用完整語句(亦即語句中含人、事、時、地、物五要素);b) 即時原則;c) 採用當事人喜歡的稱讚方式;d) 善用其他情境,以增強讚賞。而在具體責備部分則宜注意下列七點:a) 使用完整句子,並說明欲取代的正確行為;b) 一次只責備一種行為;c) 當出現改善行為時,立即予以稱讚;d) 用堅定的口氣,並用身體語言加強表達,勿使用反問句或語氣與身體語言不符的情況(例如:一面責備一面笑);e) 必須靠近孩子身旁;f) 不要忽視任何不良行為;g) 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掉控制。

(六)等待的原則:

所謂等待的原則包含兩部分,在老師的部分,過動學生在學習上要給予比較多的緩衝時間,突然抽離情境的方式反會加重其挫折感,例如:在完成作品時多給他一些時間,並於時間結束前予以提醒,又如:在戶外活動時間時提醒他還有兩分鐘便要進教室了,如此比一打鐘便馬上要他進教室會好得多。在過動學生的部分,讓他學會等待,對其人際關係與學習上的衝動情形會有莫大的改善,例如:要他練習參與輪替性的遊戲,學會等待及如何與友伴相處。平常在上課活動時亦可善用此原則以訓練其先思而後行或是先聽懂再反應的能力,如在畫圖課時可先發給一張畫有各種圖畫的單子,然後給予類似下列的指導語:「注意聽,小明,我要你在一些圖樣旁打勾,現在先不要拿起筆,先等一下,並且注意聽,我要你勾那個圖樣,你才勾那個圖樣,不要勾其他圖。等一下……(停頓妁三秒)。小明,請你拿起紅筆……,等一下,……,請在鴨子的圖樣旁打勾。很好……,等一下,……現在拿起藍筆,在鹿的圖樣旁打勾。等一下……,請拿起綠筆……」在兒童照著指令工作的過程中便可訓練其等候與仔細聽指令的能力,進而減少其衝動的行為反應。偶而當過動學生坐都坐不住時,亦可以定時器設定其在座位上的學習時間,先從2分鐘開始,要其聽到鈴響時才可離座,待其習慣坐在座位上,再逐次少量延長時間。

(七)樸素原則:

為免妨礙過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師生日常都應穿著樸素的衣服及鞋襪,並且儘量不戴佩飾,使其在學習過程,注意力能盡量固定在有關刺激上,同時教師應儘可能將容易分散過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刺激刪除。

 

參考資料:孟瑛如(民88):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初版)。第四章,74-83頁。


 [楊淑卿1]這篇我還沒看喔!標記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桃子老師 的頭像
    桃子老師

    桃子老師的工作小站

    桃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